欢迎访问池州市审计局网站!

  • 无障碍浏览
  • 长辈版
  • 登录
  • 注册
  • 联系我们

您当前的位置: 池州市审计局 > 审计风采

威海院夼“拥军船”:六十年初心不改 薪火相传拥军情

阅读次数: 信息来源:中国日报 发布时间:2021-08-11 08:34
[字体:  ]

1960年起,威海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安排最好的船只,设立了专门的“拥军船”,义务为驻守在距离陆地6.8海里的“四无岛”苏山岛上的部队运送物资、接送官兵及家属,开辟了一条在海图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线。60年栉风沐雨,60年初心不改,“拥军船”五任船长、五代船,平均每年往返400个航次,累计航程20多万公里,相当于绕赤道5圈,谱写了一曲恪守初心、担当奉献的时代赞歌。60年军民同心,铸造了我军在黄海前哨的钢铁堡垒,用实际行动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“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”的指示要求。多年来,“拥军船”先进事迹被广泛报道,院夼村多次获评省级“拥军优属模范单位”“双拥工作先进单位”“爱国拥军模范单位”等荣誉称号。

一段刻骨铭心事,架起海上“连心桥”

1960年3月,院夼村民王道伦和王义宽驾驶渔船在返航途中遭遇大雾和强海流,在苏山岛海域附近迷失航路。没有灯塔、也没有避险之处,就在2人体力耗尽、感到绝望的时候,他们的求救声被岛上巡逻的战士听见,十几名解放军官兵在岸上站成一排,使劲敲着锣鼓为他们指引航向,最终帮助渔船冲出困境、成功靠泊,2人被救起。

获救后的王义宽发起了高烧,战士们把他冻在脚上的袜子用火煨着脱下,轮换着给他量体温、喂药、喂饭,王道伦也被官兵安顿在一张温暖的床上。在官兵的精心照料下,二人身体渐渐康复。守岛官兵如亲人一般的照护,深深地感动了他们,渔家汉子不善言辞,却把恩情刻在心上:“今后出海,一定要来岛上看望解放军。”

回到村里,身上穿着墨绿军装的王义宽、王道伦顾不上回家,首先跑到村委讲述了获救的事情。不久后,苏山岛官兵又救起了7名遇险的渔民。院夼村民口口相传:“苏山岛来了解放军,解放军是咱们的救命恩人。”

1960年95日,院夼村党支部书记领着父老乡亲上岛感谢,却发现在这座无居民、无淡水、无耕地、无航线的“四无”小岛上,各种物资补给都由部队定期从陆地运送,赶上海况恶劣,物资不能及时送达,有时一个多月都没有船只进出海岛。看到官兵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建岛守岛,村民们心酸又心疼。哪能让守岛戍国的解放军亲人缺吃少穿,俺们渔家人最拿手的就是开船!为报答守岛官兵的恩情,保障驻岛部队战斗力,朴实的院夼人主动承担起义务接送官兵亲属和运输物资给养的重任。自此,院夼“拥军船”扬帆起航,开辟了一条在海图上找不到的航线。95日也成为驻岛官兵和院夼村人共同的“建岛节”。

一条爱心“拥军船”,不变航迹六十载

驻岛官兵生活及训练条件的艰苦,时刻牵挂着院夼人的心。当时,院夼村党支部从20多条船里选出最好的一条舢板船,每天往返于苏山岛和院夼村之间,为官兵提供运输服务,王道伦自告奋勇成为第一任拥军船长。70年代,舢板船换成了桷蓬船,王义宽接替了老船长成了第二任舵手。8090年代,第三任拥军船长王喜安接过了船舵,开起了机动舢板船。待到新世纪,第四任船长王喜联和第五任船长钱钧堂驾起了机动大马力木船。20197月,院夼村又斥资140多万元,新建了一艘GPS和北斗系统双导航的现代化“拥军船”,运输能力由上一代的8吨提高到现在的55吨,抗风能力由上一代的6级提高到现在的8级,基本上可实现全天候航行。

60年风雨兼程,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,船换了一代又一代,但“拥军船”从未“抛锚停航”。那份真挚醇厚的感情,一直在院夼村和苏山岛之间薪火相传。20多万公里的航程是“拥军船”坚守初心的注解,蓝天碧海是院夼人奋勇担当、战天斗地的见证。

“只要岛上有需要,拥军船随叫随到!1998年冬天的深夜,苏山岛上一位牟平籍战士接到爷爷病危盼归的电话。当时,军用船只不能随便调动,情急之下,部队求助于院夼村。寒风呼啸、大雪纷飞,海上风大浪高,要是出动船只,风险相当高;要是不出动,战士就见不到爷爷最后一面。负责船只管理的村委主任王太民想听听“拥军船”船长的意见,船长只说了一句话:这样的事儿谁还会摊上第二回?于是,在风雪交加的深夜,船长和两位船员驾驶“拥军船”驶向苏山岛。以往天气晴好,船只往来一趟苏山岛大概两个多小时。可那一晚,五个多小时过去了,还不见“拥军船”的踪影,王太民和船员家属一直在岸边焦急等待。直到凌晨2点,“拥军船”才平安归来。下船后,王太民立即安排村委公车司机送战士回家,但是道路积雪严重,原本2个半小时的车程足足开了近6个小时。事后那位战士到村委感谢,王太民和王军港都没有接受礼物,王太民说:“你们在苏山岛执行任务、守岛卫国,就是对我们的最好回报。”

与风浪搏斗、与时间赛跑,“拥军船”不仅是运输船、补给船,也是驻岛官兵的连心船、救命船。2005年的一天,第四任船长王喜联突然接到驻岛部队的求助电话,探亲家属的孩子在岛上石阶玩耍时,不慎滚落摔伤了头部,伤势严重,需紧急送医。当时,天气预报已提醒海上将有8级大风,可王喜联没有丝毫犹豫,带上几名村民立即驾船上岛,接上孩子后顾不上加油,就加足马力往回赶,终于抢在燃油耗尽之前把孩子送到了医院,让孩子得到及时救治。像这样同舟共济、生死与共的故事还有很多,“拥军船”仅在深夜接送官兵及亲属离岛就医就多达53次。

不停航的“拥军船”,让官兵心里有了念想、有了依靠,也让官兵们的生活有了改变。最明显的变化,就是曾经每顿必吃的小咸菜如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,竟成了连队的名吃。以前,由于不知道补给何时会来,官兵们就把蔬菜做成咸菜以备不时之需,这是一代代守岛人流传下来的“饮食传统”。可如今,“拥军船”不仅每周至少来送一趟补给,每月来送50桶大桶水,新鲜蔬菜、瓜果等物资也都应有尽有。部队“腌菜间”里,一个个“疙瘩头”“萝卜干”“雪里蕻”等咸菜缸依旧在“服役”,它们给一批批新兵讲述着艰苦奋斗的年代,诉说着“拥军船”的故事。

风里来,雨里去,陪伴“拥军船”的是早已被晒得褪了色的退伍红花。“孩子们喜欢把红花戴在拥军号上,给我和船都留个念想。”在第五任“拥军船”船长钱钧堂的手机里,除了家人亲戚的号码,其它都是驻岛官兵的号码。钱钧堂的小名中有个“泰”字,所以无论是老兵还是新兵,大家都亲切地叫他“泰叔”。这十余年时间,为了保障驻岛官兵需要,钱钧堂每天24小时开机,几乎没有出过远门。最远的一次,还是2012年突发因肺出血住院威海,可术后不到一周,牵挂着官兵们的钱钧堂就急着出了院。

“拥军船”不仅是一条船,更是一种情感、一份责任。第一代船长王道伦1997年去世,临终前他拉着老伴连秀珍的手说:“我一辈子最牵挂的就是你和驻岛官兵,我走以后,你要继续替我去看望他们。”老伴含泪应允。如今,连秀珍老人已经87岁高龄,视力模糊,无法继续给官兵们纳鞋垫,可她每年都会委托村里或“拥军船”将家中存放的鞋垫送到苏山岛。就这样,2000多双鞋垫已经垫在了战士们的脚下。当儿孙问为什么不能去买鞋垫时,老人答道:“手做的鞋垫吸汗不臭脚,孩子们穿着舒服……”每年“建岛节”,官兵们都被连大娘亲手做的鞋垫感动得热泪盈眶,他们知道,连大娘送来的不仅仅是鞋垫,更是王大爷拥军情谊的延续。

一曲团结奉献歌,深情传唱一甲子

改革开放以来,院夼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,从一个贫瘠的小渔村变成了一个富裕的新渔村,有了集体开办的招待所和医院。村党支部一直秉承“富了海岛人、不忘守岛人”的宗旨,于 1988年设立了“军人接待站”,制定了拥军优属“五优先”制度:一是军人就餐优先,凡是来村的驻岛官兵及家属均可免费就餐,每餐不少于四菜一汤;二是军人住宿优先,开设军人专用房间,供官兵和探亲家属免费住宿;三是军人用车优先,驻岛官兵来陆地办事所需车辆免费使用;四是军人通讯优先,驻岛官兵到村里打电话一律优先且免费;五是优抚对象优先,军人和优抚对象求医问诊一律免费。多年来,院夼村免费接待驻岛官兵、家属就餐住宿达10万人次。

“下岛就是家,上岛守国家。”为改善驻岛官兵生活条件,这十几年,院夼村先后捐款捐物支援部队修缮营房,将苏山岛上300多平方米的养殖职工宿舍无偿转让给部队建设士官公寓,为每个房间配备了除湿机、电视、电脑等生活设施。曾经的“四无”小岛早已变了模样。已经驻守6年的官兵张博说:“不仅有水有电,还有不停航的‘拥军船’,兄弟连队都特别羡慕我们!

令兄弟连羡慕的不仅是日益改善的物质生活。虽然驻岛生活枯燥无味,但官兵们并不感到孤单。60年来,院夼人坚持在每年95日“建岛节”、春节、国庆等重大节日,为官兵们送去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,或是邀请省市京剧团、艺术团与驻岛官兵一起联欢。院夼学校师生自导自演的《黄海女哨兵》、院夼业余剧团编排的《红灯记》等,成为每年春节必备节目,受到历代驻岛官兵的喜爱。

院夼人把驻岛官兵当成自己的亲人,倾注满腔热情,急部队之所急、解部队之所难,感人的故事数不胜数。19906月,时任连队连长的任振岭7个月大的孩子患上了肺炎,情况紧急,需要下岛到就近的院夼职工医院医治。那段时间,孩子白天在医院挂吊瓶,晚上就被村民王进考接到家中照料。在王进考夫妇的悉心照料下,半个月后孩子恢复健康。返岛前,任振岭的家属拿出钱执意要答谢王进考夫妇,但他们分文不收,王进考的妻子动情地说:“弟妹,你这么做就太伤我们的心了!”从此,两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,每逢外出或探亲回来,任振岭的妻子就带着孩子来看望王进考夫妇并住上几日,有一次,母子俩竟不知不觉住了70多天。若是赶上夫妻俩不在家,任振岭的妻子知道钥匙放在哪里,直接开门进屋,好像进自己家一样。退役后的任振岭把家直接安在了威海,两家的来往一直不曾间断。

60年来,一代一代驻岛官兵从未忘记院夼人民的深情厚义,他们经常下岛参加绿化、清洁等美丽乡村建设工作,也曾和村民合力扑灭槎山大火,赶上村民们有喜事,官兵们也前来道贺,有的官兵还和村里姑娘结为夫妻。

60年来,一代代院夼人无私奉献,让守岛人有了强大的后盾。驻岛官兵不负重托、不辱使命,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、二等功1次,被评为“全国边海防建设先进集体”,多次被上级评为“基层建设先进单位”,个人立功受奖更是不计其数。

一颗拳拳赤子心,助力强军强国梦

对于拥军这件事,曾有人提出,这么多年的投入足够报答驻岛部队的恩情,今后是不是该把拥军财力用在发展院夼村的事业上,这一说法遭到了众人反对。最终大家达成共识,子弟兵的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,他们建岛守岛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恩情,谁不重视拥军,就是院夼的罪人。从此,院夼村把支持海防事业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,对苏山岛建设举全村之力相助。

1960起航后,“拥军船”与其它渔船一同停靠在渔港码头,但码头泊位有限,有时“拥军船”靠港等待时间较长,十分不便。1998年,为了便于“拥军船”停泊靠岸、缩短物资搬运时间,院夼村在院夼西港修建了“拥军码头”且专船专用。2009年,某演练计划在苏山岛海域进行,了解到原有的“拥军码头”不适合演练需要,院夼村仅用一个月的时间,就改造建成符合标准的新码头,演练结束后受到军委首长的肯定和表扬。2017年,考虑到现有码头不能满足现役登陆舰靠泊需求,院夼村重新建设了“拥军码头”,加大了宽度、放缓了坡度,以便登陆舰停靠。

海上养殖是院夼村重要的经济来源,养殖面积大、种类多。20094月,正值海带等养殖品收割前的快速成长期,再过一个月就能迎来丰收。此时部队正在铺设的海底通信光缆工程,途径部分养殖海区。院夼人二话没说,仅用5天时间就将铺设路边养殖海区内200亩的筏架设施全部清理,将未成熟的海带、裙带菜等养殖藻类提前收割。2017年,又是海底电缆施工,院夼人同样毫不犹豫地拆筏架、拆参池,不计得失,没有一句怨言。

这是院夼人朴素的爱国之情,这是院夼人坚定的报国之行。

沧海桑田,初心不改,航程万里,矢志不渝。

清晨的院夼“拥军码头”,马达的轰鸣声划破了寂静,“拥军船”迎着朝霞起航了,如同60年前的首航一样——向前、向前、向前……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